官宣了,官宣了!
今天,我国首个国产水陆两栖大飞机AG600“鲲龙”拿到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小编在这里“恭喜,恭喜,恭喜”。
这架既能上天,又能入海的飞机,取证前试飞工作历时两年,啃下4931小时飞行任务的“硬骨头”,完成2167架次试飞,平均25架次/月/机,单月最高55架次/机,硬核数据刷新国产大飞机纪录。那么,问题来了!这次“鲲龙”拿到的型号合格证是个什么“证”?
型号合格取证,取的是“准生证”
每一架飞机投入运营前都要经过型号合格取证。如果我们将型号合格取证比喻成一场考试,“鲲龙”是考生,中国民用航空局是考官,考卷则是中国民用航空规章,成绩单就是取得的证。
从图纸飞向蓝天,“鲲龙”可谓是一路披荆斩棘,相继需要拿到三个证,即“准生证”“出生证”和“身份证”。
“准生证”就是型号合格证(TC),是一个飞机型号拿到的第一个证,用来表明飞机设计符合适航标准和环保要求。
“出生证”就是生产许可证(PC),飞机取得这个证意味着批量生产出来的飞机符合经批准的型号设计。
“身份证”就是单机运行许可证(AC),又可以理解为“准飞证”,拿到这个证就能证明该架飞机可以安全运营。
这次“鲲龙”拿到的就是“准生证”。
从水上起飞,有多难?
拿证不易,研发更难。
“鲲龙”上半身是飞机,下半身是船,与波音737体格相当。大家都很好奇,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是如何实现在水面起飞的?
AG600系列总设计师黄领才说,设计水陆两栖飞机须兼顾水动、气动双重特性,还要考虑抗风浪、防海水腐蚀等问题。无论整体设计布局,还是工艺材料要求,与陆基飞机相比,水上飞机研发难度都要大得多。
气动、水动和起落架的布局,是摆在飞机设计者面前的三只“拦路虎”。特别是,在水面这种特殊的跑道上,如何稳得住、飞起来、降下去,是AG600飞机研制的技术难点所在。
黄领才说,设计一架会“游泳”的飞机,要把诸多矛盾兼容一体,找到最佳平衡点。在重重困难面前,黄领才带领团队反复验证和改进,硬是在水陆两栖飞机“赛道”上闯出了一条路。
啥时候能用上这个飞机?
凭借独特的水上起降优势,将在森林灭火、海上救援等应急救援中,“鲲龙”将会大显身手。
黄领才在接受新华访谈专访时曾表示,“飞机取证之后,我们也会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多种任务能力拓展,让‘鲲龙’形成一个系列化的产品。”
黄领才介绍,目前,小批投产的飞机已经在总装生产线上进行总装。如果算上现在有的4架飞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10架飞机可以出动执行救援任务。
想要了解更多鲲龙的研发故事
快戳下面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