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微信
农业“用工荒”,怎样不发慌?
2016年04月29日   来源: 金台网  作者: 彭国正

特约作者:彭国正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劳动力被二三产业“卷”走后,农业用工来源日益紧缺,用工成本迅速提高,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农业“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折射出了什么问题?解决农业“用工荒”应该从哪里着力?

九成劳动力“洗脚上岸”,农业用工饥渴难耐

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后,移栽下去的秧苗已经泛出浓浓的绿意。江西省南城县上唐镇余公头村种粮大户李应根,长舒了一口气。“春光不等人,人误地一年。过了节数不行啊。”今年,老李流转了近300亩早稻田,资金、技术不成问题,最让老李困扰的还是人手短缺,因为一些田地不平整,机器进不去。“现在雇工难,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务工了,大忙季节雇不到人的尴尬已经成了常态……”按照现有工作量,李应根在栽插的大忙季节每天需要近20名的帮工,而现在在田间劳作的帮工只有八九个人,其中还有不少是请来的亲戚朋友。

像李应根一样遭遇“用工荒”的“田老板”在南城县还有不少,万坊镇黎家边村土地承包大户刘样顺也有过雇不到人这样“甜蜜的烦恼”。去年他与朋友合伙租赁了800亩土地进行苗木栽培,引进了桂花、广玉兰、含笑等20多个品种,“在我的园林固定工作的工人有十多个,要说‘用工荒’,我缺的不是普通劳动力,而是专业的农业技术工。”刘样顺告诉笔者,花卉苗木的技术含量很高,可是到园林里打工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没几个懂技术的,还真是棘手。

一面是农业用工不断喊“渴”,一面却是大量农业青壮年涌入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土地的大批流转,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增加,农业“用工荒”特别是种植工人的缺乏已成为众多涉农企业和种养业大户面临的共性问题。南城县劳动管理部门的一份统计结果显示,该县每年就有近8万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洗脚上岸”,占青壮年劳动力的90%左右,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种田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今年将“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的稻田就有1.2万多亩。而这些留守的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技术的意识、能力差,影响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使用。

工钱年涨三成!成本直线上升

“现在请人一年比一年难,而且人工成本‘翻跟头’般上升,种地效益很难跟上。”已经从事大规模种田近10年的新丰街镇种粮大户洪建富,掰着手指算起了雇工账:“2006年我在田东村包田作时,40元钱一天别人抢着干,这几年工价涨得太快。”据他介绍,去年收割旺季,雇一个男劳动力扛运稻谷的工价已经涨到了200元一天,翻了5倍,而且人还很难找得到,“贴烟贴酒不说,他们还要求工作时间不能太长”。

在该县的蜜橘种植专业村——里塔镇欧坊村,种植户杨春根提起去年蜜橘成熟后的采摘难仍然心有余悸,他说:“去年蜜橘行情差,树上摘不到1.6元钱一公斤,雇人摘一天的工钱是100到120元,速度快的一天能摘200来公斤,还划算些,慢点的就是把橘子都给她,还不够工钱。”因为农业季节性强,所需用工多为一些散工、临时工,特别在春种、夏收、秋收时期,因为采摘、加工等需要大量的人工,出现周期性的“用工荒”成为特定时期的“特别交响曲”,而且雇工价格上涨“势不可挡”。2015年,当地调查部门进行了一次劳动力成本调查,结果发现,人工成本平均比前一年上升49.46元,涨幅超过30%。

人工成本飙升降低了一些“田老板”的收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在万坊镇游家巷村的江西远山苗木畜禽基地,总经理王建华告诉作者,他长期雇用了5个人打理这些苗木,一个人一年3万多元,另外加上生意忙时还要请一些零工,费用在6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仅人工成本就要二十多万元,还是太高了”。

破“荒”之棋如何落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领域频频出现的“用工荒”不容小觑,但“症结”何在?

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是青壮年职业农民严重短缺。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青年选择在田野上追逐梦想,但长期单调的劳动和价值观影响了他们的“扎根”效果。里塔镇徐兰村的冯利军坚持三年大规模种地后选择了逃离,干起了运输的老本行。

另一方面,农机推进不力也是严重的“短板”。尽管这些年农业机械化推广普及,但当前农村土地现状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机械化使用“有心无力”是不争的现实。在县农机局,局长曹春华告诉作者:2015年春耕、“双抢”、秋收期间全县投入各种耕整地机械9000余台,机耕面积45.8万亩,机耕率为92%,但机收、机插率还很低,其中机收面积32万亩,只有54%;机插1万多亩,机插率不到3.8%。说起个中缘由,曹春华坦言:除了土地分散经营外,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土地高低不平、缺少机耕道,以及农机驾驶操作队伍新生力量不足等,都是导致“伤情”的原因。

想要解决农业“用工荒”问题,要结合“病灶”,对症下药开良方。

造成农业“用工荒”现象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总量上的供需不平衡,或者是结构性的矛盾。因此,破解农业生产“用工荒”的第一颗“棋子”应落在大量培养职业农民上。曹春华认为,要想让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得到更集约、高效的利用,真正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难题,就必须培养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学习能力强的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先遣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加大科技投入,用机械投入替代人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此农业“用工荒”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同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是破解农业“用工荒”的“利器”。农民是最讲实惠的,如果在自己家门口就有工作可做,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照顾家庭,谁还会离乡背井去打工?假如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差不多甚至还好一点,谁不愿意回乡务农呢?种植大户刘样顺为此建议政府应像扶持产业工人一样,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政策倾斜,“把钱留在农村”,帮农民找“票子”,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资金补贴和金融支持,留人更留心。

此外,缓解农业生产“用工荒”还可以在一些方式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探索。例如,该县就针对农业季节性用工短缺难题,组织一些有专业技能的农民成立“农业家政服务队”,开展“播种—育苗—收获”等一条龙有偿服务,为种植大户分忧。该县农业局的负责人认为:要加快规模农业发展,解决农业季节性用工短缺,不仅要在扶持培育“农业家政”上下功夫,还得在对接用工市场需求、提升农民素质能力、拓展特色服务项目等方面展“拳脚”,这样“用工荒”时才能真正做到人不慌、田不荒。

公众号
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