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微信
调查:七成消费者“不太满意”保健食品
2016年06月21日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周程程

6月19日,在国家工商总局举办的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座谈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总体评价“不太满意”,超六成消费者不相信所谓“保健食品”广告宣传。

据中消协副秘书长栗元广介绍,本次问卷调查为随机抽样调查,以在线调查为主、少数采取线下实地拦截访问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问卷总数为12430份。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实存在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不满的情况,应加大监管力度用行政力量规范市场,有些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触犯法律,还需要动用司法手段解决。

六成人不信保健食品广告

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不信任感,与众多的保健品进行虚假宣传有关。

据报告显示,超六成消费者表示他们不信任“保健食品”广告。同时,消费者遇到“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现象也不在少数,约40.97%的消费者表示“经常遇到”。

今年4月,食药监总局就曾曝光2起保健食品广告宣传内容均含有不科学的功效断言,包括上海泰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康态胶囊和北京美诺保健食品厂生产的康欣牌波尔特胶囊。

其中,“康态胶囊”通过电视媒介发布虚假违法广告,宣称“使用产品不到15天,血压降下来了,畏寒肢冷消失,睡眠香甜;三个月后,偏瘫的肢体运动正常,晕眩耳鸣消失,视物不清,脖子僵硬等问题也消失”等。

中消协副秘书长栗元广表示,虽然现行法律禁止普通食品声称特定保健功能,但仍有不法商家对普通食品违法进行功效宣传,如各种酒标称为“保健酒”并宣称养生和壮阳功能、饼干宣称养胃、饮料标称为功能饮料可以提神醒脑等。一些保健用品、消毒产品等也宣称各种养生保健和预防功效,这些产品的功效宣称基本游离在法律法规监管之外。

据了解,国家食药监总局受理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范围有27种,包括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清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等。

但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品的27种功能认知不清是一个普遍现状。报告显示,保健食品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功能,不能预防和治疗疾病是大部分消费者的普遍共识,但对保健食品具体的功能认知却较为模糊甚至混乱。

报告调查显示,对是否属于保健食品的5种功能声称选项中,辅助降血压是属于保健功能的唯一选项,只有35.48%的消费者选择正确。而在10种是否不属于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选项中,“治疗高血压”、“对膝关节有保护作用”、“补肾壮阳”、“对更年期综合征有改善作用”不属于保健食品功能,但大部分消费者都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售假事件频发老人易受害

正是由于认知不清,消费者也无法准确区分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报告显示,对普通食品宣称“保健功能”行为,35.09%的消费者选择“国家不允许”,但20.87%选择“国家允许”。

中消协表示,消费者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消费者获取产品消费信息的途径不对称,权威消费教育普及和宣传不够。不法生产经营企业利用电视广告、网络、报纸杂志等消费者主要获知渠道进行夸大、虚假宣传,掺杂使假,鱼目混珠,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

此外,不法分子售卖假保健品事件仍在频发。这其中的受害群体,以老年人首当其冲。

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而这个消费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忽悠。

据《金陵晚报》近日报道,有老人长期服用某品牌的纳豆激酶胶囊,但血压血脂还是高,经投诉后才得知其花4000元买的竟然是一盒淀粉。警方经过计算,该一瓶售假300元的保健品成本不过5元。

基于对广告宣传的不信任以及媒体宣传报道和自身购买的经历,导致消费者对国内市场缺乏信心,转而推崇、信赖和购买国外产品。

报告显示,40.98%消费者更偏爱国外保健食品。但是由于对境外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市场监管情况更加缺乏有效的信息了解和反馈渠道,消费风险难控和跨境维权更难。

栗元广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明确保健食品以及其他各类声称保健功效产品的监管定位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保健食品的管理办法将从此前的单一注册制变为注册与备案相结合。

王大宏表示,去年新食品安全法出台后,保健食品概念出现在法律当中,由此其法律地位被明确。实行双轨制(指注册与备案相结合)是行政管理上的巨大进步,利好企业发展。接下来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及学术机构共同推进技术管理的进步,如规定哪些原料可以使用及用量多少等,以实现技术管理的科学性及先进性,这将对规范和管理保健食品市场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公众号
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