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播出,“章丘铁锅”一夜成名,红极一时,最火时线上一天就能卖出上万口锅。
然而这个热搜爆款,却似乎开始卖不动了,从难买到难卖,“网红”铁锅经历了什么?在它的出身地山东章丘,现在又是怎样的景象?
在山东济南的章丘区路边有许多手打铁锅的招牌,在章丘相公镇的一个村子里,有不少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打着铁锅。
走访一圈下来,记者发现,村里铁锅的价格基本在200元到400元不等,销售方式也五花八门。然而,不同卖家所使用的盒子却都一样,上面大多找不到生产厂家信息,只标着“章丘铁锅”和“手工锻打”等字眼。
这样打出来的铁锅,就可以算是“章丘手打铁锅”了吗?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出现的手工铁锅,来自于一家叫做三环厨具的企业。在打锅的工匠袁师傅看来,当地村民自家打的锅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
臻三环铁锅工匠袁师傅:"因为我是打锤的,他们都上我那去买锤子。这两个月卖了有五六百把锤。不会打锅的也都上来了,因为他觉着这玩意利润大。"
济南三环厨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紫木:"不是所有的锅都是三万六千锤,我们的锅有一万到两万锤、两万到三万锤、三万锤以上的。这个锤数基本上指的是冷锻的锤数,在这上面是完全的纯粹人工。"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章丘铁锅的冷锻工序是铁锅锻造技艺的精髓,在制作过程中,匠人们需在常温下,手工锻打数万次,让铁锅密度逐渐提高,直至表面光滑如镜。据说,这样冷锻出来的铁锅,更易控制烹饪火候。
在整个章丘,高峰时期生产铁锅的村民也不过百余户,而按照这个手工铁锅的生产周期,一个人一天最多完成一口锅。然而,在网购平台上搜索“章丘铁锅”,排名靠前的月销量竟然达到近5000笔……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章丘铁锅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红商品。如今,在网购平台上搜索“章丘铁锅”,一下就会出现成百上千个商品。但不少标注为“章丘手工铁锅”的商品,发货地却并不是山东章丘。
商户告诉记者,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都是机器制造的铁锅。尽管都写上了“章丘铁锅”的名字,但这些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和纪录片里出现的“章丘手工铁锅”完全不一样。
除了章丘铁锅,还有不少打着手工旗号的铁锅,在网上横行大卖。
在山东临沂的一家生产铁锅的工厂里面,有几台正在工作的空气锤和不少机器设备,还堆放着大量网上畅销品牌“沂蒙铁匠”生产的锅,但现场却没有一个手拿铁锤锻打的工匠。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线上线下也销售着不少产自浙江永康的所谓“手工铁锅”,它的成本大约在30块钱左右,利润极高。
用机器弄上几个锤印,就可以冒充手打铁锅卖出高价,不管有没有干过这行,抡起铁锤敲打一番,就可以号称是正宗手打铁锅。而真正手工打造的铁锅产品,想要维护自身权益,反而却无从着手。
臻三环铁锅工匠袁师傅:“对我们工匠当然有影响了。打一口锅,锤子就是一下一下嗙哧嗙哧在打,得打接近3个小时。人家打出个质量来了,你光看见人家那个眼热了。跟风去做,但它不是长久办法。”
“如果是以冲压等方式冒充手工锻造铁锅,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德志说。
而章丘当地的监管部门表示,在没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之前,跨地区的监管和保护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济南市章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夏邑君表示,现在正在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申请下来之后就可以维权了。
其实,章丘铁锅的手工产品遭遇困境并不是个案。曾经剪刀行业一度风靡的“中华老字号”王麻子,就曾因机器生产下假货泛滥、品牌受到冲击而在2003年一度走到了破产的境地。
专家表示,对这类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手工商品,重点在于保护生产工艺,而非最终的产品。
从爆红到过气,“网红”章丘铁锅的短命来得有点突然。抛开纯手工生产力的不足,品牌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可能是章丘铁锅如今遭遇尴尬的重要原因。
以假乱真的山寨锅横行市场,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趋之若鹜,这样的“破窗效应”,让章丘铁锅的工匠情怀无处安放。
当市场的热潮褪去,背后的标准渐渐浮出水面。对于诸如此类的手工产品来说,一个成熟的品牌,还需要严格的产品标准和完善的市场规则。一口好锅,还需要经历真正的千锤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