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微信
吴松泉:扩大开放将深度改变汽车行业格局
2018年11月29日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王跃跃

“在开放环境和激烈竞争形势下,经过若干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只会有少部分自主企业做优做强,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备很强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松泉直言,“外资企业在中国也会优胜劣汰;目前,就已经有一些合资汽车企业的外方已经撤出中国市场”。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场合,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那么,对外开放对我国汽车产业会产生哪些重大的影响?在11月24日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进口汽车高层论坛”上,吴松泉详细解读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对于汽车产业的影响。

在吴松泉看来,我国对外扩大开放,取消外商投资汽车企业的股比和数量限制,降低汽车进口关税,不仅将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将深刻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他分析指出,“中国汽车产销量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国市场绝对是跨国公司战略重心,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表现将直接影响跨国车企的全球业绩”。

作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步骤,主管我国汽车产业投资准入的国家发改委已经宣布了我国汽车整车企业股比放开的步骤,宣布分三步走,至2022年放开对于整车合资企业外资股比的限制。“股比是由企业实力和贡献决定的,现有乘用车合资企业,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和品牌依赖外方,大部分将逐渐被外资控股,将来也不排除会出现外资独资企业”,吴松泉直言,“合资股比开放后,股比的调整主要就是商业问题,但具体到每个合资企业也需要具体企业具体分析”。

不过,“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重要基石,股比限制的取消,肯定带来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吴松泉分析指出,“政府的保护扶持将逐步弱化,对汽车产业和汽车产品的管理将向国际惯例靠拢;未来将是‘高水平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

面对更加开放的竞争形势,再加上汽车市场增速大幅放缓以及产业加快向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所有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战略都要做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整合加快,自主企业发展将出现两极分化”,吴松泉强调,“自主车企面临全面洗牌,也倒逼汽车国企加快改革和调整。目前,汽车行业有整车企业210多家,按集团分大约100家。汽车行业真正开始进入淘汰赛”;他进一步分析指出,“有的自主汽车品牌企业也将做优做强,进入全球主流阵营,并实现全球布局,有望大规模海外销售”。

事实上,过去20年,汽车行业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据吴松泉介绍,1998年产销前15名的企业集团,到2018年的时候已经有8家不在前15名的单子里了,1998年前10家有5家不在2018年的单子里面了。1998年,那时奇瑞刚开始建厂,长城还在干皮卡,吉利刚生产第一台车,还没有资质,广汽刚与本田合资,比亚迪还没有收购秦川,现在这些企业全部进入中国汽车主流阵营。而同时也有多个企业已经不能独立存在或停产了。

聚焦乘用车领域,吴松泉表示,1998年的前10家轿车企业(那时狭义乘用车主要是轿车)里头8家企业已经不在2018年的狭义乘用车企业前10的单子里面(1998年的长安是指长安铃木,2017年则是长安自主品牌)。到2017年,乘用车销售量前10名企业当中6家外资,4家中资;前15名当中7家外资,8家中资;前20名中11家外资,9家中资。

同样,“外资企业也将更广泛、更深入进入中国,部分跨国车企将中国作为全球性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吴松泉认为,“外资车企加快推进在华深度本土化,将大幅增强其技术溢出效应,目前国内主要的合资车企已经具备向发达国家的出口能力;但受制于外资车企的战略,还没有出口”。吴松泉指出,从主要汽车制造国汽车出口量占汽车产量的比例来看,基本上都超过了20%,甚至很多国家超过了50%。

“中国汽车进口规模未来肯定也会大幅增长”,吴松泉分析认为,“除了日韩之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进出口都是‘大进大出’;未来,宏观经济,市场需求,包括我们汽车市场的规模和潜力;国产车的竞争力,对进口汽车的替代,包括二者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关税,包括最惠国税率和协定税率;油耗和排放法规的加严和实施,包括新能源汽车等法规政策;还有汇率等,都会直接影响汽车进口的规模和结构”。

另外,“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的调整,也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造更开放、更公平、更充分的竞争环境”,吴松泉指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引导下,目前主要外资企业已经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全线布局;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加快优胜劣汰”。对于自主车企和新势力企业来说,“应竭尽全力抓住未来几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吴松泉说。

公众号
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