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微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加速:发挥市场作用,创新要素便捷流动
2019年03月01日   来源: 第一财经  作者: 王玉凤 冯芸清 董鑫

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7000万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的经济区,正逐渐走向成熟。

在国务院新闻办2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有力有序地推动。

他举例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发布会上,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也分别介绍了粤港澳三地的相关推进情况。

“规划已经出台,关键看落实。”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央层面已经给了方向、给了政策、给了平台,之后三地如何形成合力?在政策上如何形成共识?如何寻求突破和创新?在项目上如何形成利益协同?这些问题都是要考虑的。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罗文在2月28日的发布会上坦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

“由于市场化程度各不相同,粤港澳三个地区在联动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些可预料但不可完全预知的协调成本和推进障碍。”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光瑞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

面对可预想的新情况、新困难,罗文称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二是坚持依法办事;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

其中,如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形成更为开放的经济体制,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思想要再解放,行政干预要再减少,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广东与香港、澳门在商贸投资、科技教育、人员交流、青年发展、设施联通、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互利合作。”罗文说。

《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比如,推进投资的便利化、贸易的自由化和人员货物的往来便利化。

徐光瑞表示,市场化是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问题的首选。

“用市场化的方式构建统一的资源流通机制,打破不必要的要素管制,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高效流动,加快推动内地金融服务和港澳金融市场的对接,并不断提高水、气、电、土地等要素资源市场的一体化水平。”徐光瑞进一步解释称。

另一方面,他认为,要用市场化方式构建高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充分认识到创新是建好大湾区的重中之重,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粤港澳三地充沛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共建共享统一平台实现城市之间的高效协同,打造强大的创新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打造国际科创中心

科创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又一关键词。

罗文在2月28日的发布会上称,将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汇集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力。

“将推动政策对接,抓好重大项目,并深化改革和创新合作,聚焦破除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和样品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粤港澳深度合作,开展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等。”罗文表示。

曹钟雄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三地的产业融合和功能互动是大湾区共建共享的根本。就以最近GDP总量刚刚跃居大湾区第一城的深圳来说,其产业优势强大,电子信息产业体系相对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0%,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显现。

林少春在发布会上称,三地要探索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畅通。

他以广东举例称,广东对财政性的科研资金不再实行限制,广东支持科研的财政资金可以到港澳使用;广东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也会对港澳全面开放。

香港和澳门方面,张建宗说,香港将全力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并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积极推进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创新平台。

米健则表示,今年澳门成立了创新科技及智慧城市发展专责组,并将加速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尤其是横琴的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平台。

“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力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益,超前布局加快推动5G技术研发和商用事业,并积极鼓励港澳地区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商用。”罗文说。

加速人员流动

打造国际科创中心,能否汇集全球人才和培养人才至关重要。而随着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项项便利措施也随之推出,人员流动明显提速。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月20日在立法会回答多名议员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质询时表示,目前已有10万名在内地居住的港人申请居住证,在他们的居住地享有各方面的便利。

她表示,特区政府定会积极跟进方便粤港澳三地居民往来的措施,当中较多人关注的银行开户以方便支付,以及税务问题等工作都已经展开,最终目的是达至大湾区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顺。

在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历史机遇下,香港和澳门的青年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当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形成后,跨境就业将会是大湾区的常态。

林少春在2月28日的发布会上透露,自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这三个地方设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港澳青年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360多个,涉及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业、就业人员接近4000人,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林少春表示,下一步,广东将从省政府层面建立一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基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广东省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支持政策,对港澳青年在湾区内的创业全覆盖。我们将会进一步研究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新创业涉及到的居住、医疗保障、税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张建宗也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将通过和民间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援、辅导、引路及孵化的服务,也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的宣传与兼容平台,支持香港平台创业者到大湾区发展、落户。

当然,人员加速流动不只体现在创业就业上,也体现在三地居民往来更加便利。

去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相继建成通车,与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建设中的虎门二桥、深中通道,以及正在进行前期筹建的莲花山过江通道等,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跨江通道。加上“一地两检”、跨境口岸24小时通关、港澳居民来往通行证可用于自助购票和取票等措施的推出,政策红利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去年访港旅客超过6500万人次,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内地访港旅客超过5100万人次;去年访澳旅客中内地旅客超过2500万人次,上升13.8%,占总入境旅客70.6%。

《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湾区本质上就是扩大了的超级城市,未来大湾区内的人员将在这座超级城市内自由流动。

胡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就是要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在香港,就业机会集中在金融业和房地产服务业,融合之后,大湾区内的制造业可以为他们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他们也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和科技项目来内地转化,这对于整个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公众号
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