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微信
国家发文鼓励“反向春运”,城市机会来了
2019年12月31日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黄名扬

春节临近,春运“大迁徙”序幕又将开启。

近年来,“反向春运”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出现在春运工作指导意见中,还是头一次。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关于全力做好2020年春运工作的意见》,其中首次明确:将推行回空方向列车票价优惠措施,鼓励“反向春运”。

数据显示,我国铁路春运客流已连续4年增长9.1%左右。而反向客流,也正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到去年,交通运输部更是直接用“特征明显”4个字,来形容全国范围内的“反向春运”。

面对这种趋势,2019年春节,相关部门已有“实际行动”。国家铁路集团副总经理李文新当时就曾表示,“铁路部门对部分非传统热门方向列车票价,采取票价打折优惠,最高达到6.5折,帮助更多的人团聚。”

随着“反向春运”成为大势所趋,也让城市看到了新的机会。

趋势呼应

所谓“反向春运”,即不再“抢票返乡”,而是将家人接往所生活的大城市,或带家人外出旅行过年。

黄牛倒票、抢票外挂、好友加速……以往,每到春节,一票难求的焦虑就会如期而至。相比之下,反向票源充足且价格相对便宜,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

张俊扬就是其中之一。“前两年,回老家的火车票太难抢,一放票就卖光了,我们俩只好选择大年三十回去。”2019年春节,张俊扬夫妇改变策略: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接到上海过年。

此前,他算过一笔账——从上海回重庆,普通列车便宜但耗时至少33个小时,再辗转到老家云阳,单趟大概要两天;而动车虽快,夫妻两人的往返车费却超过2000元。

相反,从重庆飞到上海,不仅只需2个多小时,机票最低价甚至不到200元。在张俊扬看来,反向出行花费更少,节约的时间还可以更多地陪伴家人。

有分析指出,类似交通出行压力和经济考量固然是动因之一,“反向春运”背后,同样也是中国民众过年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不再执着于“在哪儿过年”, 此心安处是吾乡。

值得注意的是,“反向春运”引发的关注,与近年城市间人才流向趋势,一定程度上形成“呼应”。

2017年前后,全国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拉开大幕。巧的是,正是次年春节,“中国兴起‘反向春运’”等报道开始频现报端,热度逐年升高。从2018年春节“兴起”,到2019年春节“凸显”,再到今年春节前的“鼓励”……关于“反向春运”的用词,不断递进。

当时,炙手可热的城市如武汉、成都、西安等,多是中西部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省会,也是春运“正向客流”主要目的地。如今两年过去,这些城市已经成为许多人才的“新选择”。

赵洪金的外孙女,就是2017年研究生毕业回国的。没有去本科学校所在北京,成都反而成了她的选择。

“以前,外孙女寒假难得回家,我们自然在家团年走亲戚;自从她毕业选择回成都工作,我们日常相聚的时间多了许多,春节反而成了难得的假期。”赵洪金告诉城叔,“于是这两年,我们都是一家人出国度假过年”。

数据显示,到今年8月成都“人才新政”实施两周年之际,已累计吸引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超30万人。

今年初,携程大数据显示,以往“务工流”返乡的热门“目的地”,成都、重庆、西安、长沙、贵阳、武汉等城市,都已成为春运十大热门“出发地”之一。

主动引导

官方助推“反向春运”背后,除了顺势而为,也为了主动引导。

“铁路快速发展,‘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稳步推进,高铁成网优势越发凸显,旅客乘坐火车旅行的通达性、便利性有了很大提高。”正如去年春节期间李文新分析“反向春运”时所说,近年高铁网络迅速“生长”,无疑为“反向春运”提供了保障。

同样是老家在重庆的林忠夫妇,已在广州工作10多年。

林忠说,以往不太敢让父母来广州过春节,因为车上几十个小时,担心父母吃不消;如今,从重庆到广州,7个多小时就到了,这也让父母到广州过年变得更加现实。

反向客流,实际上也能反作用于交通发展,“均衡”正是其中的关键词。

图片来源:摄图网

此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就曾表示:“‘反向春运’可有效缓解集中返乡的运力压力,并可利用交通运力的闲置资源。”

过去,广州春运“潮汐”明显,一般都是“超员北上,空车南回”。但近几年,随着客流方向,情况已明显改变。今年2月1日,广州南站新闻发言人刘慧就指出,春运期间相较于日均“发送”旅客25%的增幅,广州南站日均“到达”旅客增长30%。

南来北往、满载而归,这自然是运力均衡配置和利益最大化的最佳状态。

去年,交通部门对部分“反向春运”机票车票打折优惠。当时就有观点指出,这是“对乘客积极填补运力空档的一种经济引领”。李文新也直言,“我们也希望、也乐见反向春运成为新趋势,铁路运力运用将更加充分,各方向客流将更加均衡,旅客出行将会更加畅通。”

或许正因如此,今年,“推行回空方向列车票价优惠措施,鼓励‘反向春运’”,直接被写进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的《关于全力做好2020年春运工作的意见》。

消费商机

不论是进城过年,还是外出旅游,客流无疑为城市带来新商机。

前者借春节之机,在大城市享受农村或小城镇难以满足的物质文化需求;后者借假出行,换个地方旅行消费。曾经一到年关便唱起“空城计”的城市,近年也在“反向春运”之下变得“爆满”。

201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北京接待旅游总人数770.7万人次,比前年增长4.9%;上海为443万人次,与前年基本持平;更暖和的广州,更是吸引游客超过1590万人。

从全国来看,前三季度,消费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贡献率达到60.5%。如此大的“蛋糕”,哪座城市也不想错过,特别是在城市消费迫切需要找到“新增长点”的当下。

前段时间,西安、重庆等城市借力短视频平台,将自身打造成“网红城市”,吸引游客正是目的之一。

今年以来,从《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到《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我国要在5年内,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个又一个“顶层设计”相继发布。

随后,各个大城市都迅速动身,纷纷发力“夜经济”。三季报显示,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连续5个月保持8%以上增长。有报告指出,仅在今年国庆期间,广州夜间消费增长就高达12.5%。

不仅如此,近期,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等城市,又相继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航标”启航。就在本月16日,一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刚刚在成都落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指出,消费人群的大量涌入、消费市场的繁荣扩张,不仅能提升大型中心城市发展能级,而且也能促进城市功能的丰富拓展。

城市动作频频,无非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进一步拉动消费。“反向春运”大潮带来的消费新商机,又有哪些城市能抓住?

公众号
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