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增发国债资金已全部下达,转移支付预算下达超八成,系列支持新动能政策密集出台,推动经济回升向好。4月22日,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财政收支运行平稳。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有效保障重点支出
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877亿元,同比下降2.3%。扣除特殊性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2.2%左右,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住宿和餐饮业税收收入增长44.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26.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税收收入增长6.8%,零售业税收收入增长5.7%;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9.5%,计算机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6.8%。
支出有力有速。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近7万亿元,在去年同期疫情防控转段后集中结算相关费用、抬高支出基数的情况下,仍保持了2.9%的增长。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预算的24.5%,高于近3年的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进度30.7%、城乡社区支出进度26.2%、卫生健康和交通运输支出进度均为25.1%,都超过序时进度。
地方财力保障进一步强化。今年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2万亿元,可比增长4.1%。截至4月上旬,2024年中央部门预算已全部批复到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8.68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5.1%;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中,具备条件的项目资金已全部下达完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吉富星表示,要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全链条机制,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花钱必问效。
管好用好增发国债
去年四季度增发国债的1万亿元资金,大部分于今年使用。今年2月底前,财政部将1万亿元增发国债资金全部下达到地方。从一季度数据看,增发国债资金重点投向的城乡社区支出、农林水支出、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2.1%、13.1%、53.4%,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1万亿元国债专项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也为今年改善经济发展预期、提升发展动力留下了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通过各方努力,一季度实现增发国债的下达和资金调拨,有助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及时组织国债项目申报、审核工作。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介绍,财政部建立了增发国债资金库款单独调拨机制,去年12月分两批向地方调度库款5000亿元,今年前2月又分三批向地方调度库款5000亿元,确保各地不因资金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财政部制定了《增发2023年国债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国债资金分配使用,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增发国债项目资金进行全流程监管。
王建凡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地方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持续抓好增发国债资金监管,确保将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一季度,中央财政推出支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系列举措。在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中央财政安排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业“补短板”“锻长板”。王东伟表示,近期,将会同工信部等部门,实施新一轮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培育更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配套专家”。还将启动实施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工作。
去年,财政部安排30亿元支持30个试点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年再安排30亿元支持扩大试点范围。王东伟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支持对一批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和高等级航道开展数字化改造,促进交通设施智慧扩容、安全增效、产业融合。
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近期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工作,今年将支持24个省份70个左右试点县,挖掘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此外,今年安排246亿元支持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加力实施农机报废更新。
据介绍,下一步,积极财政将从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持续发力。比如,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设立“三北”工程建设补助资金,支持生态系统修复治理重点项目;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等等。